本地化、全球化、國際化:它們究竟有何不同?

了解專業術語間的細微差異,才能真正「邁向全球」

本地化、全球化與國際化:它們看起來概念很相似,許多人也的確常交互使用這些詞彙。然而,這些概念之間其實有著細微的差異,對所有負責協助公司「邁向全球」的人而言,想要確保品牌訊息能打動全球客群的心,確實了解箇中差異就非常重要。

打算將營運範疇往國外拓展的公司和企業,通常需要先進行某些活動,研究人員為這類活動取了一個簡稱「GILT」,也就是全球化 (Globalization)、國際化 (Internationalization)、本地化 (Localization) 以及翻譯 (Translation)。其中,「翻譯」最直覺好懂,指的就是將文字從一個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那麼,其他三個名詞又有什麼區別?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全球化、國際化與本地化之間的差別,並分別指出它們各自的可能痛點。

什麼是全球化?

全球化」是指有助於讓不同國家/地區的人民、文化與經濟連結更緊密的活動。因此在商業領域中,「全球化」是指組織為了與全球客戶建立更良好的關係而採行的各種實務作法,從產品設計到行銷活動,在不同國家/地區市場中營運的各個層面都包括在內。

全球化的例子

如果您還是覺得有點抽象,不妨看看以下商業界的全球化例子:

  • eBay 和 Amazon 等電商平台的出現,讓人們輕而易舉就能向地球另一端的企業或個人購買產品。連 Target 這類傳統實體賣場販售的產品,往往也遊歷了數個國家/地區,才終於抵達目的地:貨架上。以消費性電子產品為例,它們的原物料通常來自印度、組裝製造在中國,最終才在美國販售。
  • 許多大型連鎖餐飲業,例如 McDonald’s 等,早已在數十個國家/地區中營業。以 McDonald’s 來說,他們的加盟店遍及一百個國家/地區,而且還不斷在增加,品牌與商標也為全球各地的消費者所熟知。
  • Netflix 的營運範疇超過 190 個國家/地區,除了針對個別市場推出專屬方案外,也提供當地語言的字幕與節目。
  • 知名運動品牌 Nike 的「鉤鉤」商標不僅讓人一望即知,更能突破文化和語言的藩籬。Nike 也和許多不同國家/地區各項體育活動的頂尖運動員合作,運用這些知名人士的影響力,擴展企業的全球版圖。

無論是對公司還是消費者來說,全球化都有許多好處。全球各地更加緊密的聯繫,也對這數十年的全球經濟有正面影響,讓全球 GDP 由 2010 年的 89.6 兆美元,預計會在 2021 年攀升到 149 兆美元。全球化更與改變 20 世紀面貌的某些進步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像是國際航空旅遊和網際網路等。

全球化的興起,也代表目前可說是將公司規模與觸角拓展至全球的最好時機。對打算擴大版圖的公司企業來說,現在有非常廣泛多樣的機會可以把握,例如擴增全球人才資源,或是提高資訊聲量以利公司建立品牌定位等。隨著打入新市場的門檻逐漸降低,除了有更多產品利基優勢可供善用,也會有更多新客戶等待開發。

然而想要真正邁向全球,就得做好萬全準備。而這個流程中最重要的其中兩個步驟,就是產品的本地化與國際化。本地化與國際化雖然都是歸類在「全球化」的大旗下,但兩者之間還是有些差異,我們會在接下來的內容中進一步探究。

Man walking through street scene

什麼是國際化?

國際化是一項公司策略,目的是要盡可能提升產品與服務因地制宜的能力,以便能輕易地打入不同國家/地區的市場,通常需要由主題專家從旁協助。國際化有時又簡稱為「i18n」,其中 18 代表中間的英文字母數目。

預計日後要販售給不同語言消費者的產品,通常得要進行國際化流程。舉例來說,IKEA 在家具組裝說明上的國際化作法,就是儘量只運用圖解和插圖說明,避免加入任何需要翻譯的文字。如果產品的指示說明確實有文字需要翻譯,撰寫時他們也會在用字遣詞上力求客觀,避免任何與文化相關的指涉。當然,這一切說來容易,實際執行卻不簡單。

而在軟體產品與電子用品上,國際化更涉及了一些不同的考量:

  • 資料編碼:ASCII 字元編碼雖然足以處理大多數的西歐語言,但對於使用非拉丁字母的語言,例如俄文、中文、印地語和韓文等,就需要採用更大的字元編碼方式,例如 Unicode。
  • 硬體支援:軟體設計師必須考慮到,不是所有國家/地區都能使用某些硬體裝置。
  • 使用者介面:如果軟體應用程式日後要翻譯成多種語言,使用者介面就必須預留足夠的空間,確保所有這些語言版本都能顯示完整的文字。

根據大多數的定義,公司和企業必須先做好國際化的工作,才能接著對產品進行本地化。因此,接下來我們將討論全球化、本地化與國際化之間的區別。

什麼是本地化?

本地化是指針對特定目標市場對產品做因地制宜調適的流程,通常是在完成國際化之後進行。國際化的目的,是要讓所研發的產品能輕易地配合許多不同國家/地區的許多不同客群調適;而本地化則是要針對某一個特定的市場特色,去進一步調適國際化後的產品,使其能與在地市場密切相關。

以之前提到過的 McDonald’s 為例,他們在 100 個國家/地區內設立了超過 30,000 間餐廳,這樣遍佈全球的營運範疇,是「全球化」的例子。而該公司在擬定菜單時,會特意設計能根據不同在地口味與習慣因地制宜的餐點,這樣政策則是國際化的例子。

許多位於以色列的 McDonald’s 餐廳,會供應符合猶太飲食戒律的餐飲 (kosher),在安息日及猶太節日時也不會營業。此外,McDonald’s 也在印度開設不供應肉類的餐廳,因為印度絕大部分的人都不吃牛肉或豬肉。在上述這兩個案例中,McDonald's 一方面保持全球品牌識別,同時又針對在地市場的特性,推出專屬的產品與服務,這些就是本地化的例子。

本地化與翻譯有何不同?

簡而言之,翻譯是指將書面文字從一種語言轉換為另一種語言;而本地化流程就是調整產品或訊息,打造宛如在地製作般的內容,以打動特定目標文化的人心。

對多數產品來說,本地化包括翻譯,以及其他更多事項。但會有許多本地化挑戰需要克服,有許多因素需要考量,絕不僅止於公司和企業該使用什麼字詞來描述或說明自己的產品。

舉例來說,在製作電影《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 時,Pixar 為了因應不同的文化習慣,特地為一個電影裡某個角色指著標示並唸出標示的畫面,製作了多個不同的動畫版本。在阿拉伯語的動畫版本中,這個角色就是從右往左指過去,而不是像英文原版那樣由左往右。

以下是公司和企業進行產品本地化時,必須處理的一些重要考量:

  • 命名慣例,例如某些文化並沒有姓氏,或可能有多個姓氏
  • 電話號碼格式
  • 日期與時間格式,例如是日/月/年 (DD/MM/YYYY) 還是月/日/年 (MM/DD/YYYY)
  • 貨幣,可能需要轉換為以當地貨幣顯示的正確金額
  • 書寫方向,多數語言是由左到右,但希伯來文和阿拉伯文是由右到左,有些亞洲語言則是直書
  • 度量衡系統,例如是公制還是英制
  • 標點符號,例如引號在中文是「」或『』,在英文是「""」,在德文是「,,"」,在法文則是「<<>>」
  • 符號和圖示,例如勾號、停車讓行標誌,以及不同顏色隱含的意義
  • 電壓頻率以及插頭
  • 法規要求,例如規範歐盟公民個人資料使用的「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

Apple 的虛擬助理 Siri,就是產品本地化的成功範例。當使用者問 Siri 天氣預報或如何前往某個地址時,Siri 可以根據使用者的所在地點,分別以攝氏或華氏以及公里或英哩回答。使用者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選擇 Siri 語音的口音,例如英語的口音選項就包括美國、澳洲和南非等。

因此,在建置網站時,開發人員應該在規劃和設計階段就試著解決上述這些考量,建立完善的網站本地化策略。這也再次凸顯了國際化的重要性,必須先成功地國際化,才能成功地本地化。

例如,智利披索和日圓等貨幣因為每個基本單位已經夠小了,所以實務上沒有更小的單位 (一美元約等於 700 智利披索)。因此,日本開發人員為日本客群設計電子商務網站時,只會使用單一整數的變數。

但如果網站要拓展市場,提供美國客群使用時,開發人員就必須新增另一個變數來儲存基本單位及子單位 (亦即美元和美分),或是將整數變數改為小數變數。這個過程不但會耗費許多寶貴時間,對高度複雜的程式碼庫來說也很容易產生錯誤。

全球化、國際化與本地化之間的區別

全球化是指公司將其業務推向世界其他地方的過程。

國際化是指以有助拓展至國際市場的方式來設計產品與服務的實務作法。

本地化是指針對其中一個目標市場的特性,因地制宜地調適特定的產品或服務。

只要打算在日後將產品推往多個國家或地區市場,就需要考慮進行國際化與本地化。在專案展開之前先就這些流程進行規劃,有助於將所有地區、文化和語言特點納入設計考量,進而推出能讓所有目標市場使用者滿意的產品。

Lionbridge 在協助客戶為國際客群製作因地制宜的內容上,擁有超過二十年的豐富經驗。無論您想國際化自家產品,還是本地化您的網站,我們的專業團隊能協助您打造能在世界各地引起共鳴的產品與訊息。歡迎與我們聯絡,了解我們如何助您一臂之力。

或者,請下載我們的《本地化服務選購指南》,掌握選擇最速配翻譯與口譯服務合作夥伴的訣竅。

  • #y-arc
  • #blog_posts
  • #translation_localization
linkedin sharing button

作者
Lionbridge

與我們洽談

請輸入公司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