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語言:
不管是文字、語音、音訊、視訊還是結構化或非結構化資料,我們創作、轉換、測試和訓練的內容數量在全球無人可及。
Lionbridge 專家深知您所在產業的動態與面臨的挑戰。
不管是文字、語音、音訊、視訊還是結構化或非結構化資料,我們創作、轉換、測試和訓練的內容數量在全球無人可及。
內容創作服務
技術文件編寫
訓練與線上學習
財務報告
科學論文
多文化行銷
內容轉換服務
翻譯與本地化
軟體本地化
網站和 App 本地化
受法律規範內容的翻譯與本地化
口譯服務
語言品管
多語言 SEO 和數位行銷
測試服務
核心測試
相容性測試
互通性測試
效能測試
輔助使用性測試
使用者體驗 / 客戶體驗測試
Lionbridge AI
選擇語言:
今天,整個世界可說就在我們的掌心上。拿出口袋裡的智慧型手機,就能立刻與地球另一端的人聯繫,結交新朋友,學習不同的語言。為了尋找新的發展機會和體驗,移民及旅遊的人數也屢創新高;而網際網路的出現,更讓資訊交換與知識傳播變得空前簡單。整個世界,儼然就是一個地球村。
隨著全球聯繫日益緊密,各種商機和挑戰也不斷湧現,成為各地區企業和各產業公司的優先要務。想要往國外拓展營運範疇的公司和企業,通常需要先進行某些活動,研究人員為這類活動取了一個簡稱「GILT」,也就是全球化 (Globalization)、國際化 (Internationalization)、在地化 (Localization) 以及翻譯 (Translation)。其中,「翻譯」最直覺好懂,指的就是將文字從一個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那麼,其他三個名詞又有什麼區別?
在地化、全球化與國際化看起來像是類似的概念,許多人也的確常交互使用這些詞彙。然而,這些概念其實有細微的差異,負責協助公司「走向世界」的人必須了解箇中差異,認識這些詞彙的區別,才能確保品牌訊息發揮作用,引起全球客群共鳴。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全球化、國際化與在地化之間的差別,以及如何解決個別的相關痛點。
想就「全球化」一詞找到清楚明瞭、普遍認同的定義,可能得費一番工夫。基本上,「全球化」是指有助於讓不同國家/地區的人民、文化與經濟連結更緊密的活動。
然而,在商業領域,「全球化」(有時又稱為「走向世界」),是指組織為了與全球客戶及合作夥伴建立更緊密的關係,所從事的一系列實務作法。
全球化:實例分享
還是覺得有點抽象?來看看以下商業界的全球化例子:
基本上,商業領域的「全球化」一詞指的是,和在不同國家/地區市場中進行營運有關的所有過程或活動,從產品設計到行銷活動,都是全球化的範疇。
無論是對公司還是消費者來說,全球化都有許多好處。全球各地的聯繫更緊密,也對這數十年的全球經濟有正面影響,讓全球 GDP 由 2000 年的 50 兆美元,攀升到 2016 年的 75 兆美元。全球化更與改變 20 世紀面貌的某些進步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像是國際航空旅遊和網際網路等。
「在地化」與「國際化」其實都可歸類在「全球化」的大旗下。因此,在接下來的內容裡,我們將討論全球化、在地化與國際化之間的區別。
國際化是一項公司策略,目的是要盡可能提升產品與服務因地制宜的能力,以便能輕易地打入不同國家/地區的市場。國際化通常需要有主題專家、技術專家,以及具國際經驗人士的協助。業界專家有時會將國際化的英文「internationalization」簡稱為「i18n」,其中 18 是指字首與字尾間的字母數目。
想要將產品販售給不同語言的消費者,通常得要進行國際化流程。舉例來說,IKEA 的家具組裝說明只運用圖解和插圖,沒有任何需要翻譯的文字,藉此達到國際化的目的。如果產品的指示說明需要翻譯,他們在撰寫時也會在用字遣詞上力求客觀,避免任何與文化相關的指涉。當然,這一切說來容易,實際執行卻不簡單。
而在軟體產品與電子用品上,國際化更涉及了一些不同的考量:
根據大多數的定義,公司和企業必須先做好國際化的工作,才能接著對產品進行在地化。因此,接下來我們就要來討論國際化與在地化的分別。
在了解在地化的定義之前,我們要再複習一下,國際化能提升產品因地制宜的能力,方便不同國家/地區的消費者使用。但反過來說,在地化則是指,在產品完成國際化後,再針對特定的目標市場進行調適。
以之前提到過的 McDonald’s 為例,他們在 100 個國家/地區內設立了超過 30,000 間餐廳,這樣遍佈全球的營運範疇,是「全球化」的例子。而該公司在擬定菜單時,會特意設計能根據不同在地口味與習慣因地制宜的餐點,這樣政策則是「國際化」的例子。
許多位於以色列的 McDonald’s 餐廳,會供應符合猶太飲食戒律的餐飲 (kosher),在安息日及猶太節日時也不會營業。此外,McDonald’s 也在印度開設不供應肉類的餐廳,因為印度絕大部分的人都不吃牛肉或豬肉。在上述這兩個案例中,McDonald's 一方面保持全球品牌識別,同時又針對在地市場的特性,推出專屬的產品與服務,這些就是「在地化」的例子。
在地化與翻譯有何不同?
當然,在地化有很多工作和語言有關,「翻譯」與「本地化」可以說是兩個密切相關的概念。對多數產品來說,在地化包括翻譯,以及其他更多事項。在地化需要考量許多因素,絕不僅止於公司和企業該使用什麼字詞來描述或說明自己的產品。
舉例來說,在製作電影《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 時,Pixar 為了因應不同的文化習慣,特地為一個電影裡某個角色指著標示並唸出標示的畫面,製作了多個不同的動畫版本。在阿拉伯語的動畫版本中,這個角色就是從右往左指過去,而不是像英文原版那樣由左往右。
以下是公司和企業進行產品在地化時,必須處理的一些重要考量:
Apple 的虛擬助理 Siri,就是產品在地化的成功範例。當使用者問 Siri 天氣預報或如何前往某個地址時,Siri 可以根據使用者的所在地點,分別以攝氏或華氏以及公里或英哩進行回答。使用者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選擇 Siri 語音的口音 (例如英語的選項就包括美國、澳洲和南非等)。
因此,在建置網站時,開發人員應該在規劃和設計階段就試著解決上述這些考量,建立完善的網站在地化策略。這也再次凸顯了國際化的重要性,必須先成功地國際化,才能成功地在地化。
例如,智利披索和日圓等貨幣因為每個基本單位已經夠小了,所以實務上沒有更小的單位 (一美元約等於 700 智利披索)。因此,日本開發人員為日本客群設計電子商務網站時,可以使用單一整數的變數。
如果網站要拓展市場,提供美國客群使用時,開發人員就必須新增另一個變數來儲存基本單位及子單位 (亦即美元和美分),或是將整數變數改為小數變數。這個過程不但會耗費許多寶貴時間,對高度複雜的程式碼基底來說也很容易產生錯誤。
「全球化」是一個像雨傘般涵蓋許多意義的概括性術語,國際化與在地化都可歸類於其下。全球化是指將全球經濟的不同組成連結在一起的過程,也是公司和企業將業務推向世界其他地方的過程。
「國際化」是設計產品與服務的實務作法,以有助於拓展國際市場的方式建構公司內部營運的架構。
「在地化」指的是針對其中一個目標市場提供特定產品或服務,以達成因地制宜的目標。
只要打算在日後將產品推往多個國家或地區市場,就需要考慮進行國際化與在地化。在專案展開之前先就這些流程進行規劃,有助於將所有地區、文化和語言特點納入設計考量,進而推出能讓所有目標市場使用者滿意的產品。
正確完成重要的在地化和國際化工作,並不是件簡單的事。Lionbridge 的員工滿懷熱忱,致力協助客戶為國際客群製作因地制宜的內容。如果您希望自己的訊息能成功打動全球各地目標對象的心,歡迎與我們聯絡。我們竭誠並樂意協助您達成這個目標。
歡迎下載我們的《在地化服務選購指南》(英文),了解選擇翻譯與口譯服務最速配合作夥伴的要竅。